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的意义或许早已超越营养改善本身,它在二十五年的推广实施过程中有效培养了一代人的营养观念;促进了中国奶源质量提高、反哺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;也为建设健康中国事业作出了贡献。
即便十多年过去,车窗外的山林与鸟鸣似乎还留在姜萍萍脑海中。在云南,三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让她胃中翻腾。这位在乳企工作的女孩,走进大山的目的,是要让那里的孩子们也能喝上一盒牛奶。
营养专家张倩也有相似的记忆。在西藏林芝,顾不上高原缺氧,张倩一下飞机便赶往一所学校。在操场上,孩子们正欣喜地排着队,接过一盒牛奶,又咧嘴笑着跑向了远处。“一切都是那么健康、自然”,让张倩感动至今。
这只是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25年无数故事中的几个微小瞬间。
2000年,经国务院批准,由农业部、教育部等七部委局联合推广的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正式启动,通过在课间向在校中小学生提供一份优质牛奶,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合理的膳食习惯。
这个计划的源头来自国家的关怀。上世纪90年代,为了切实改善中国当时2.7亿在校生的营养健康状况,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与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。1999年,在沈阳的寒冬中,全国第一条学生饮用奶生产线热火朝天地开始运转。
如今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,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已经惠及超过10万所学校与幼儿园、3134万名学子,使之获得了更强健的身体与更公平的人生起点。
25年间,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从政府的关怀出发,乳企员工们用涓滴般的努力,专家学者以河岸般的守护,为孩子们留下健康成长的印记,如同支流汇聚,化作一条滋养孩子们成长的“心河”。
1 涓滴的力量
在不说话的时候,姜萍萍看起来有些严肃,看人的时候总是目光灼灼。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刚坐下来,聊到二十年里那些萍水相逢的孩子们,那双黑亮的眼睛很快眼圈泛红了。
2005年春天,当时刚毕业一年的姜萍萍,凭着对大企业的信任,敲开了蒙牛学生奶办公室的大门,负责面试的领导问,“你是否考虑清楚留在北京,做一名专职的学生饮用奶推广专员?”
那时,姜萍萍并不知道学生饮用奶具体是什么,她笑了笑说,“更不知道我们部门就两个人,一个就是面试的经理,而我就是唯一的兵。”
虽然人马很少,但姜萍萍的学生饮用奶推广工作就此开始了。
回顾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早期推广工作,不止一位行业人士觉得那是最艰难的阶段之一。乳企没有完善的产业链,学校领导对“学生饮用奶”这个新事物没有概念,家长们也不理解。大家彼此缺乏信任。前三年,姜萍萍穿梭在城市与乡村的学校,用脚步换回信任,“完全就像是一个拓荒者”。
为了推广学生饮用奶,中国各地姜萍萍都跑遍了,从漠河到青藏高原,从海南岛到东三省,直到今天仍然奔走在路上。而20年里,最让姜萍萍难忘的地方,正是那条颠簸山路上的云南山村。
虽然最后大山还是把路截断了,但这并没有阻挡姜萍萍,她和当地老师们组成了一支特别的运输队,用毛驴车把学生饮用奶送进了学校。一路上孩子们涌出来,满脸好奇,怯生生地跟着姜萍萍走到奶屋,又都不敢进门。“一张张脸蛋紧紧地贴在玻璃窗上向里面张望。我才意识到,看似不起眼的一盒学生饮用奶,对很多孩子来说有多重要,真的是他们小小的世界里一种全新的体验。”
每个孩子都该有一盒牛奶的权利。从2005年春天到今天,姜萍萍和蒙牛始终在努力:从首创“校外五模块,校内七步骤”的操作规范、首推“示范校”项目,为学生饮用奶入校安全操作树立行业模板,到如今开展“蒙牛营养普惠工程”,并不断研发各类学生饮用奶产品,一刻也不停歇。
而姜萍萍只是中国众多爱心乳企员工中的一个代表,或者说是“心河”中最基础、又最不可或缺的一颗涓滴。
在更为宏大的乳企交汇的支流中:君乐宝自2016年正式启动学生饮用奶工作,已覆盖河北、河南、吉林等17省54个地市125个县区,近1万所学校,意味着有300万中国孩子喝上了学生饮用奶;伊利集团推出的公益项目“伊利营养2020”,累计捐赠学生饮用奶624万盒,意味着25个省区中1.2万所学校的孩子们,拥有了自己的“课间奶时光”……
回顾这20年的学生饮用奶推广工作,有心酸也有喜悦,姜萍萍忍不住感叹。在十几年前的山区,她曾见过一对姐弟,因为长期缺乏优质蛋白质,小小的肩膀与胸膛是那样瘦弱,让她揪心不已。
后来,随着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不断发展,在很多学校她也收获了感谢与快乐。很多老师们都说,孩子们在喝牛奶一段时间后,下午的精神明显好了。在一所学校里,一个刚上学,才一年级的孩子告诉她,“我特别喜欢喝牛奶,喝了牛奶,上体育课的时候我更有劲儿了!”
这些童真、朴素的反馈,都让姜萍萍感到振奋,让她作为一颗涓滴始终坚持在“心河”里发挥力量。
2 河岸的守护 3 “心河”的印记
张倩与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的结缘源于一次会议。在项目刚启动时,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专家委员会主任蒋建平来到张倩的单位做了一次恳切的分享和交流。在会上,张倩深深被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的理念打动,因为“这远不止补充牛奶,更在于培养科学膳食习惯、推动全民健康意识提升,是‘食育教育’的重要载体。”张倩说。
营养专家的工作是细致而长久的。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需要长期的检测与研究,张倩说,短则一两年,长则五年,而人群长期变化更需要十年及以上的持续监测。
在年复一年的研究中,张倩和研究团队看到令人欣慰的趋势。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饮奶习惯有明显的提高,“十三五”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“中国0-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”结果显示,2019-2021年我国有54%的6-17岁儿童青少年可以做到每天饮用奶及奶制品,有半数以上儿童每天饮奶量可以达到100克以上;较1982年的每人每天仅8克有极大的提高。
对于学生饮用奶为孩子们成长带去的营养好处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干预评估报告显示,饮奶干预措施促进了学生骨骼成长与发育,还缓解了营养不均衡导致的消瘦等问题。在针对性饮奶干预措施下,3-5年级学生饮奶组身高比对照组高出2厘米;消瘦率下降4.8个百分点,大于对照组1.4%的降幅,学龄儿童体格成长与体质指数明显改善。
对学生饮用奶项目的价值,张倩的目光放得很远,推广学生饮用奶项目是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饮奶习惯,而饮奶习惯是减少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,受益的不仅仅是青少年阶段,对人一生的生活质量都有好处。
在全国各地,张倩和营养专家们看到“营养意识”如何通过一段课间的“奶时光”传递。校园中的孩子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家庭里的父母,他们从小对营养的理解和行动,都会影响未来更多家庭的营养健康状况。
随着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的发展深入,即便是在遥远的高原上的学校,孩子们也有属于自己的“奶时光”印记。在林芝,张倩看到脸蛋带着高原红的孩子们欣喜地领取学生饮用奶,然后三五成群地在阳光下品味。这一刻,现场的一张张笑脸似乎比数据更加可感也更加真实。
4 支流汇聚
在君乐宝总部所在的河北省,全省各级政府连续几年将推广、落实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并推动了邢台、唐山、邯郸等地出台细则。“政府把学生饮用奶项目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来推进,这既是对计划的肯定,也包含着对我们这些执行企业的鞭策。”对此,君乐宝创始人魏立华有着深刻的体会。
这位身姿挺拔、喜欢长跑的企业家形象地把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比喻成一场马拉松,认为它正处于加速冲刺的阶段,覆盖范围不断扩大,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从中受益。但魏立华也有一种紧迫感,他说马拉松中的“撞墙期”往往出现在后半程,“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喝到学生饮用奶,我们仍需加快脚步,让更多孩子真正受益,让这项惠及下一代的工程跑得更稳、更远、更有质量。”
作为一名心怀中国下一代成长的乳企企业家,同时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,魏立华已经连续四年对进一步推动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提出建议,呼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的深入实施。
学生营养改善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推进。在魏立华看来,正是经过政府的大力推动、学校的积极配合,以及全行业同仁的坚持,才让这场“长跑”得以持续。
在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中,君乐宝作为企业,从不止于做产品的提供者,更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与学校开展科普宣传,设立专门负责与学校联系的君乐宝学生奶服务团队,助力计划在基层学校落地。2024年9月起,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和君乐宝联合开展“科学饮奶呵护成长”食育教育校园行宣讲活动,相继在7省14地市200所学校开展营养宣教。
从2014年获得国家“学生饮用奶”定点生产企业资质,到2016年正式运营学生饮用奶项目,君乐宝从河北逐步辐射到河南、江苏等七省,服务了320万学生。
放眼全国,在河北,“蛋奶工程”是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在地方深化落实的一个范例;在湖北,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4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;在云南,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与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”相结合;在黑龙江,“政企协同”模式使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在省内外获得快速发展。
根据《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推广公报》,二十五年时间,学生饮用奶在校日均供应量从2001年初创时的50万份,跃升至2024年的2672万份,改变了无数中国孩子的成长轨迹。
2023年是四川女孩邓倩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第三年,她的初心就来自一盒儿时的学生饮用奶。她说,在不富裕的家乡,“那是我第一次能每天喝到牛奶”,记忆中的味道与温度,成为一个普通女孩长大后回馈社会的志愿初心。
对于落实国家“学生饮用奶计划”的每一位参与者来说,在偏远地区能喝到学生饮用奶的“邓倩们”、云南山村中紧贴玻璃窗的一张张小脸蛋、上扬的孩子身高曲线上的一个个数据点,是让他们坚持25年最朴素也最真实的动力。
这项了不起的营养工程,其意义早已超越营养改善本身,它在二十五年的推广实施过程中有效培养了一代人的营养观念;促进了中国奶源质量提高、反哺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;也为建设健康中国事业作出了贡献。他们用心浇灌,用爱滋养,在国家指引下如涓涓细流,汇聚成一条“心河”,流向天南海北的课桌,流过孩子的童年,流向未来的中国。
(专题)